您的位置:首頁>培訓動態 >學習延安>理論學習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學習

來源:陜西理想信念教育研究院 發布時間:2020/3/17 19:14:35

一、改革力度前所未有。這是十八屆三中《決定》最大的亮點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主題全面。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以及國防改革的制度安排。二是主線清晰。第一條主線是“緊緊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同時,提出每個領域各自特定的主線。這彰顯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的“三個自信”,保證改革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更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不斷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三是重點明確。《決定》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發揮其對其他領域改革的“火車頭”牽引作用。四是行動扎實。組織保障——《決定》明確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時間落實——明確提出到2020年完成《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改革進程是可檢查、可評估的。這進一步反映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抓工作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工作精神。

 

    二、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決定》豐富了我國現代化的內涵,從制度層面提出了現代化的新目標。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里說的國家治理體系,是黨領導人民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的能力。

 

    三、市場的作用從“基礎”變為“決定”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 “基礎”到“決定”,二個字的改變,意義十分重大,是《決定》最大亮點和重大理論創新。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涵“質”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引領其他領域改革的基本方針。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今年,改革繼續朝著市場化方向闊步前行: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營改增試點在全國推開、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公司注冊資本登記門檻降低……

 

    四、清晰界定政府職能和作用

 

    這就進一步明確了政府有所為不缺位,有所不為不越位。《決定》 把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改為“決定”性作用,并不因此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在經濟全球化、市場化的今天,市場和政府的作用同樣重要,沒有市場或沒有政府,經濟發展都會不斷出現問題或危機。就資源配置而言,政府引導和影響資源配置,不再直接配置資源。只有界定好政府的職能和作用,政府才能有所為不缺位,有所不為不越位。《決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職能——概括為“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與以前對政府職能的界定相比,《決定》沒有提經濟調節,避免與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相矛盾。同時,《決定》還強化了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職責,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和針對性。在這些問題上,政府干預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是越位,而是遠沒有到位。

 

    五、公有制經濟和非公經濟都是重要組成部分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沒有老大、老二之分了。強調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待遇。在保護產權、使用生產要素、參與市場競爭、法律保護、市場監管等各方面一視同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這不是新概念,但有新的內涵和定位。今后既要發展國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也要鼓勵發展非公有制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此外,《決定》在深化國企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等方面有許多新思路、新任務、新目標。

 

    我們深信,《決定》的有效實施,必將在中國大地掀起第二波改革大潮,對我們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實現中國夢,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黨校是在黨委直接領導下培養黨員領導干部和理論干部的學校,是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干部的主渠道,是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

 

    各級黨委要把黨校辦成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干部,培養黨的理論隊伍,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重要陣地,使之成為干部加強黨性鍛煉的熔爐。

 

    我們作為黨校人,一定要先學一步,把《決定》學習好、宣傳好,充分發揮黨校理論宣傳教育基地的作用,為“三個延安”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