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延安干部紅色培訓學院 發布時間:2020/3/25 9:28:21
(一)堅持黨的先進性,“最忠實的代表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利益”
黨的先進性是黨的生命力,也是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創造輝煌功績的根本動因。
黨的先進性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堅持黨的先進性,就是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奮斗,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1941年6月,毛澤東為中央書記處起草的《中央關于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戰四周年紀念指示》中指出:“中共二十年來的歷史,是為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英勇斗爭的歷史。它最忠實的代表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利益。”這個論斷就是對我們黨的先進性的深刻揭示。
堅持黨的先進性,在革命根據地就是堅持執政為民,使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利益。執政為民,是黨的根本性質和宗旨的體現,是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局部執政”與此時國 M黨的“全國執政”的根本區別。執政為民,歸根到底要落實到解決群眾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問題上,給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帶來具體的物質福利、政治權利和文化享受。在黨中央所在地的陜甘寧邊區,以經濟和教育為中心,實行“公私兼顧”、民營為主等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組織黨政軍民學進行大生產運動,經過幾年奮斗,使陜甘寧邊區人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實施抗戰和普選的民主政治,成為全國民主政治之先導,使一切抗日人民獲得了民主自由權利,真切地感受到“民主就是咱大家來當家”的真諦,大大提高了“對管理政權的認識與興味”,更加珍惜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地位;開展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運動,發展新民主主義的先進文化,使廣大人民群眾接受了科學文化教育,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享受到文學藝術熏陶。
堅持執政為民,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處理好“向人民要東西”與“給人民以東西”的矛盾至關重要。雖然抗戰初期,黨和各根據地政府都把發展生產、改善民生、保護民力放在施政的突出地位,但就在黨中央直接領導的陜甘寧邊區,也存在機構龐大與經濟困難的矛盾。在“魚大水小”的矛盾十分尖銳的情況下,沒有處理好“向人民要東西”與“給人民以東西”的關系,一度加重了人民群眾的負擔,引發了一些老百姓的不滿情緒。在大生產運動中,邊區政府工作人員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首先要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幫助群眾解決“救民私糧”問題,然后用百分之十的精力解決“救國公糧”問題;同時通過“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從而密切了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
在延安,毛澤東還多次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僅僅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我們搞了多少年政治和軍事就是為了這件事。文化是反映政治和經濟的,同時又指導政治和經濟,任何社會沒有文化就建設不起來。如果不能建立新式工業,不能發展生產力,不會搞經濟和文化,這個共產黨就沒有多大用處,老百姓就不一定擁護我們。這些真知灼見揭示了一個道理:在革命任務完成后,我們黨“最忠實的代表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利益”,就要集中地體現在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上。否則,黨就會喪失自己的先進性和存在的必要性。
(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自覺高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旗幟
思想路線向來是黨的一條生命線。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之前土地革命戰爭中遭受的挫折和損失,從根本上說,就是思想路線錯誤,即思想僵化,迷信外國,一切從本本出發,無視中國具體情況造成的。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雖然并沒有明確提出解放思想的口號,但解放思想寓于當時著重強調的實事求是之中,體現在破除教條主義禁錮的整風運動之中,體現在黨的全部理論創造和實踐活動之中。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是擺脫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把蘇聯經驗與共產國際指示神圣化的束縛,一切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最大的實際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形勢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把握中國革命的規律,開創前人沒有走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解決前人沒有解決的而又異常復雜的以弱勝強的一系列戰略策略問題,成就了前人沒有干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宏圖偉業。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民主革命時期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立足于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不斷推進黨的(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正確地解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一系列戰略策略問題。中國共產黨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起來并運用這個“解放我們民族的最好的武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但是,究竟怎樣才能解放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馬克思主義的“老祖宗”并沒有、也不可能提供現成答案。這個最根本的課題只能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來解決。由于黨在成立后的很長時期內,不懂得或不完全懂得這個道理,特別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者的錯誤領導,險些葬送了革命事業。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堅持“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既用寬闊的眼光觀察世界,又對自己的國情進行透徹分析,從而正確地解決了怎樣解放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問題。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推進黨的理論創新,還必須自覺高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旗幟。黨的理論創新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指導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以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寫在黨的旗幟上,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才能成為全黨和全體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凝聚智慧和力量,統一思想和步調,沿著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勝利前進。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特別是經過整風運動,黨自覺地高舉了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因而“無論前方后方的人,真是生氣勃勃,生動活潑,心情舒暢,團結一致”,連續創造了抗日戰爭的輝煌、解放戰爭的輝煌、建國初期的輝煌,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三)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不動搖,腳踏實地地為完成現階段的歷史任務而奮斗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近代以來的歷史反復證明了的一條定律。但是,如果不能制定和堅定不移地執行符合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還是不能解救中國。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之前發生過的無視中國社會實際和歷史發展規律的“左”右傾錯誤,幾乎斷送了革命事業。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深刻總結“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科學分析和研究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牢牢把握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深刻揭示和遵循了“只有經過民主主義,才能到達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確定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政治經濟文化綱領,堅定不移地走新民主主義道路這個毛澤東所說的“歷史必由之路”。毛澤東尖銳地指出,一切共產黨人必須首先為現實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而奮斗,決不能離開現實任務而空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否則,“就是有意無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就不是一個自覺的和忠誠的共產主義者。”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不動搖,腳踏實地地為完成現階段的歷史任務而奮斗,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是堅持國共合作和全面抗戰路線,實行與此相適應的方針政策,奪取民族解放事業的偉大勝利;在抗戰勝利國M黨發動全面內戰后,就是堅決進行人民解放戰爭,推翻國民M領與最低綱領相統一,把黨的遠大理想與現實任務相結合,使革命事業獲得了最大多數人民的擁護,使社會主義目標的實現建立在了牢固的基礎上。正因為如此,我們黨領導的革命斗爭才能無往而不勝。這是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最寶貴的歷史經驗。
(四)建立、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把馬克思主義的原則性與策略上的靈活性相統一,牢牢掌握革命斗爭的主動權
建立、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統一戰線,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同盟者,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如果沒有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勝利;如果沒有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就沒有解放戰爭的勝利。
堅持黨對農民的領導,鞏固工農聯盟,是堅持黨在統一戰線中領導權的根本保證。在中國,農民問題是革命的根本問題。所謂人民大眾,主要是農民;所謂中國革命戰爭,實際上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離開了農民,就沒有中國的民主革命。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先后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和土地改革政策,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的生計問題,從而實現了對農民的領導,形成了堅固的工農聯盟,使統一戰線不斷得到鞏固和擴大。
在建立、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過程中,如何處理好與同盟者的關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統一戰線,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階級、階層和政治集團。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正確認識了中國的資產階級,將中國的資產階級分為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個部分。當民族資產階級、甚至一部分官僚資產階級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有可能站到革命方面來的時候,黨就努力爭取它們參加統一戰線,同他們結成革命的同盟,并注意保持無產階級的獨立性,對它們實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被迫同官僚資產階級分裂的時候,又敢于同它們進行堅決斗爭,包括堅決進行武裝斗爭,同時繼續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的同情、支持或中立,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成為更加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堅持發展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必須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原則性與實行策略上的靈活性相統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原則性,就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立場、思想觀點和政治方向。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無論是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進程中和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在抗日戰爭向解放戰爭的過渡中和解放戰爭爆發之后,任憑時局風云變幻,重大事件接連不斷,始終堅持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原則,始終堅持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和獨立自主原則,始終堅持維護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則,牢牢把握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航船不斷駛向勝利的彼岸。實行策略上的靈活性,就是在不同時間、不同條件下實行不同的斗爭策略。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兩個不同的時期,黨中央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就實行了不同的方針政策和戰略策略;在抗日戰爭時期黨中央應對國M黨頑固派發動的三次反 共高潮,就采取不同的斗爭方針和斗爭策略;在形勢對我不利與形勢對我有利的不同情況下,或敵強我弱與敵弱我強的不同條件下,黨中央就制定不同的戰略策略,運用不同的斗爭手段。一切從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實行靈活的政策策略,使黨始終掌握著革命斗爭的主動權。
(五)堅持“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才德兼備的領導干部”
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著重于“思想建黨”而不是“成份建黨”,緊緊抓住培養和造就“才德兼備的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把黨建設成為一支名副其實的工人階級先鋒隊。
“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是黨的建設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的要義是:緊密聯系黨的政治路線推進黨的建設,在制定和實行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綱領政策的前提下,以是否同意黨的綱領政策和是否愿意為黨的主張而奮斗為主要標準,敞開大門大量發展黨員隊伍;堅持把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加強黨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按照工人階級先鋒隊的要求,運用整風方法解決黨內存在的思想和作風上的突出問題,使廣大黨員真正從思想上入黨;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堅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組織原則,嚴明黨的紀律,實行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以德才兼備為標準選拔和使用干部;正確認識和處理黨內矛盾,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重視黨的作風建設,培育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將黨的思想、政治、組織、作風建設融為一體,全面推進,把從嚴治黨貫穿于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
“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的關鍵,是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才德兼備的領導干部”。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始終從“干部問題是一個有決定作用的問題”的認識高度,竭盡心力培養和造就“最好的干部”,在創辦“有期大學”,培養各級各類領導人才的同時,還發明“無期大學”,推動在職干部的學習教育,提高各級干部的素質。黨尤為重視高級干部的培養,延安整風主要是教育高級干部。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培養的整整一代革命的領導英才,為奪取全國革命勝利奠定了最重要的組織基礎。這是延安十三年成功實施黨的建設“偉大的工程”的決定性之舉。
(六)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
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形成和堅持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使革命斗爭有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它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是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黨的一切奮斗和犧牲,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的利益要求。而黨為人民謀利益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只有通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才能形成并得到落實;黨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而進行的一切奮斗,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才能取得勝利。
堅持群眾路線,相信人民群眾是思想基礎,依靠人民群眾為實現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是根本目的,實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是基本途徑。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不僅從理論上深刻論述了群眾路線,而且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光輝典范,把群眾路線溶化在了黨的全部活動中。廣大黨員干部時刻生存在人民群眾之中,關心群眾的疾苦,傾聽群眾的呼聲,組織群眾的力量,集中群眾的智慧,為群眾排憂解難,為革命艱苦奮斗,開創了黨群關系的最好時期,使革命斗爭有了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最深厚的力量源泉。黨和人民群眾的這種血肉聯系,是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勝利之本,是“小米加步槍”打敗“飛機加大炮”的奧秘所在。
(七)堅持培育和弘揚時代需要的偉大精神,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
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面對的艱難險阻在常人看來是無法克服的。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來沒有被困難所嚇倒,始終堅持革命的崇高理想,以“以一當十、當百、當千”的英雄氣概和“革命一定要勝利”的堅強信念,大力倡導和弘揚偉大的革命精神。
在延安,毛澤東提出,共產黨員和黨的干部的品格和作風應該是:懂得馬列主義,具有政治遠見和工作能力,充滿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腳踏實地富于實際精神,不怕困難、勇敢向前,不謀私利、胸懷坦白、忠心耿耿地為民族和社會的解放而奮斗。他先后大力倡導“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徐特立精神和“一輩子總是做好事”的吳玉章精神,大力倡導“為真理與自由而斗爭”的“魯迅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精神,大力倡導長征精神、抗大精神、南泥灣精神、“延安縣同志們的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還大張旗鼓地表彰了王震等22位優秀領導干部和一大批勞動英雄。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大力倡導和弘揚這些偉大精神,對于增強黨和人民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戰勝嚴重困難和強大敵人,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歷史證明,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強大的精神支柱,就不可能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強大敵人;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強大的精神支柱,才能克服任何困難,戰勝任何強大敵人。
延安十三年早已成為過去,但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輝煌歷史及其建立的千秋功業將永遠閃耀著不朽的光芒;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創造的歷史經驗將永遠是后人取之不盡的寶貴財富;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培育的偉大精神將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開辟美好未來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