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培訓動態 >心得體會>心得體會

重溫革命歷史 奮力砥礪前行

來源:www.caicono.cn 發布時間:2019/7/30 10:45:41

       2018年7月,我懷著無比激動和崇敬的心情踏上了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的動車,隨著動車呼嘯的穿過一個又一個隧道,映入眼簾的正是《梁家河》一書中所描述的習近平總書記所掛念的的山山卯卯,溝溝岔岔,一種親切感撲面而來,心中不由的回想起賀敬之的那首《回延安》: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 當我還沉浸在無限的憧憬中,列車已經轟隆隆的駛入了延安火車站。

       一踏上延安的黃土地,那些在書本中、電視中所記載的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就不由的讓人心中澎湃,梁家河、延安革命紀念館、棗園、楊家嶺、寶塔山… …這些閃耀的名字,正是革命先輩們在延安所經歷艱苦的崢嶸歲月的真實寫照,也正是在那動亂的年代中,共產黨人以嚴明的紀律、頑強的作風,創造的精神為戰爭中的人民帶來希望和解放,才讓延安精神成為新時代指引我們砥礪前行的明燈。而我們的行程,也由此而展開,去重溫和感受共產黨人在革命圣地一路走來的風雨兼程,最終取得全面勝利的那段輝煌歷史。

       在梁家河,一間間的窯洞舊址,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放佛都向我們訴說著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插隊時期的點點滴滴。那個在窯洞中點著煤油燈讀書到深夜的少年,那個在沼氣池中不斷嘗試,滿頭大汗被糞水濺滿一臉的新上任黨支部書記,那個身上沾滿淤泥帶領鄉親們挖出第一口甜水井的挖井人,習近平總書記從一個北京娃變成一個村里娃,受苦娃,又成長為陜北的孩子。梁家河所給予習近平總書記的種種歷練,也凝結成為一種激勵人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奮斗精神。而這種精神也應當是我們這些新時代青年所應銘記在心,實現中國夢的動力所在。

       在楊家嶺,站在中央大禮堂的中央,一排排陳舊的木凳,一面面舒展的紅旗,放佛向我還原了七十多年前在這里召開的七大場景,也正是在這里,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為我黨的革命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坐在山坡上窯洞旁的青石小桌,微風拂過小樹,發出沙沙的聲音,仿佛在向我娓娓道來毛澤東主席和美國記者斯特朗的那段經典對話,“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也成為指引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精神燈塔。

       在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舊址,一幅幅展板,一張張寫滿字跡的歷史文件,都向我們全面的還原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中,邊區司法事業的發展的歷程,從機構的沿革再到案件的審理,從黃克功案件再到劉巧兒案,都讓我從內心深處深深被這些司法事業的前輩前仆后繼的精神所打動。而赫然寫在墻上的“廉潔、明辨、公平、正直、果敢、強毅、詳細、謹慎”的八大辦案原則,也應當是新時代司法工作人員所應當傳承的工作理念。

       在棗園、在寶塔山、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在知青博物館、在……,這一個個飽含紅色基因的革命舊地,讓我在思想上經歷了一次革命般的洗禮,這些地方所蘊含著老一輩的革命人那種前仆后繼,不畏艱難的延安精神,也應是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人所應從革命的歷史長河中所汲取的營養,激勵著我們從行動上奮勇前進,銳意進取,創新實干,實現自我價值。

       短短的幾天很快就結束,臨行前,站在夜晚的延安城,聽著延河水流淌的聲音,閉上雙眼,去感受她的呼吸,她的心跳,那始終與新中國的發展一同跳動的脈搏,都讓我深深的沉醉其中。再見了,圣地延安,期待下次的相遇與重逢。 (作者:周千翔,寶雞市金臺區法院 )